日期:2025-07-15 12:16:03
在层峦叠嶂的幕阜山脉深处秒配网,洋港镇桂源初小的三尺讲台之上,刘霞老师二十六年如一日,将生命的光与热化作点点星火,点亮了乡村孩子们懵懂的眼眸,更温暖了这片土地上无数需要抚慰的幼小心灵。
1980年出生的她,自1999年踏上桂源村这片土地起,便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育坚守和志愿服务之路,成为了乡村青少年的悉心守护者。
1999年,刘霞从龙港镇来到洋港镇桂源初小任教。彼时,龙洋公路尚未修好开通,从龙港街到桂源村需翻山越岭,路途遥远。学校没有宿舍,她和其他乡村老师只能借住在学校搭建的临时用房里。砖垒的床,上面铺着稻草;地面是泥土地,窗户没有玻璃秒配网,每逢下雨天,地面和床面都会被浸湿……尽管身处艰苦的环境,刘霞却从未萌生退意,反而将全部身心倾注于教学工作,对学生的关怀也是细致入微。一次,班上有个小孩发烧不舒服,她毫不犹豫背起孩子跑到学校旁的卫生室。她的这份责任心,让卫生室工作的小伙子,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,一眼就相中了她。“当时看到这个小姑娘那么认真负责,就心动了!”多年后,丈夫谈及此事,仍满是欣赏。
展开剩余73%桂源初小的一名学生柯晨晨(化名),患有自闭症、语言障碍,属二级残疾。2023年,阳新特殊教育学校联系到桂源初小,希望能够为这名学生安排结对帮扶人。刘霞得知后,毅然自告奋勇。其实,早在2021年,她就注意到柯晨晨家庭困难,那时便已默默成为其实际帮扶人。原本要求每月开展3次的送教上门服务,刘霞每周工作日期间至少要开展2次,周末也从未缺席。帮扶期间,她教柯晨晨骑自行车等生活技能;由于柯晨晨患有语言障碍,她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耐心引导,帮助他理解字句含义。几年来,桂源村团支部书记李晓江见证着这一切:“这孩子平常不爱说话,可每次刘霞老师来,他都会主动跑过去拥抱,还会积极交流。”刘霞的关爱,就这样慢慢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,爱心在不知不觉间也浇灌出了奇迹。
洋港镇是外出务工型乡镇,大部分留守儿童基本上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“一些小姑娘的爷爷奶奶因为年龄大,不方便给孙女们扎辫子,他们就会委托我每天早上提前到校帮孩子们梳妆。”刘霞说。
2021年3月,桂源村童心港湾开始运营。因场所设在桂源初小的闲置楼内,刘霞早早便关注到。得知村里在童心港湾阵地为留守儿童开设“周末爱心托管班”,她当即询问李晓江自己能否参与志愿服务。此后的100余期志愿服务活动中,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。在母亲节,她协助村团支部组织开展“爱要大声说出来”活动;在重阳节,她参与开展“青春重阳行 敬老传温情”活动,推动洋港青少年弘扬孝母感恩、敬老尊老道德风尚。在国庆节前夕,“与祖国同框 向祖国告白”活动在她的组织下开展得有声有色,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,推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。
2024年暑期爱心托管班和2025年寒假爱心托管班活动开展期间,刘霞积极投身到抬水、组织接送小孩等后勤保障工作中。当时,很多孩子考虑到是陌生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,犹豫是否参加。可一听刘霞也会参与,便欣然前往。在刘霞的影响下,青年志愿者们积极主动,表现优异,其中3人荣获团县委评选的“优秀志愿者”荣誉。
在日常,刘霞不仅以身作则,还注重培养孩子的志愿服务意识。她的3个孩子中,有2个是桂源村青年小组的成员。在桂源村2024年的青年议事会上,她的2个孩子结合大学所学知识,为洋港镇产业发展提供了4条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,并积极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谋划策。
二十多年来,刘霞在乡村教育和志愿服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秒配网,用爱与责任守护着乡村青少年。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,为洋港镇的青年树立了光辉榜样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